静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
发布时间:2013-05-09 00:00
分享到:
一、药液外渗性损伤
(一)临床表现
主要变现为注射部位出现局部肿胀疼痛,皮肤温度低。
(二)预防及处理规范
1.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,认真选择有弹性的血管进行穿刺。
2.选择合适的头皮针,针头无倒钩。
3.在针头穿入血管后继续往前推进0.5cm,确保针头在血管内。妥善固定针头。避免在关节活动处进针。
4.加强观察,杜绝外渗性损伤,特别是坏死性损伤的发生。
5.推注药液不宜过快。如发生药液外渗,应中止注射,另选血管穿刺。
6.根据渗出药液的性质,按医嘱进行相应处理。
7.如上述处理无效,组织已发生坏死,则应将坏死组织广泛切除,以免增加感染机会。
二、静脉穿刺失败
(一)临床表现
针头未穿入静脉,无回血,推注药物有阻力,或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内,一半在管腔外,药液溢出至皮下。局部疼痛及肿胀。
(二)预防及处理规范
1.护士要有健康、稳定的情绪。熟悉静脉的解剖位置,提高穿刺技术。
2.选择易暴露、较直、弹性好、清晰的浅表静脉。
3.适用型号合适、无钩、无弯曲的锐利针头。
4.避免盲目进针。
5.轮换穿刺静脉,有计划保护血管,延长血管使用寿命。
6.出现血管破损后,立即拔针,局部按压止血。24h后给予热敷,加速瘀血吸收。
7.静脉条件差的病人要对症处理,提高穿刺成功率。
8.深静脉穿刺方法:肥胖患者应用手摸清血管方向或按解剖方位,沿血管方向穿刺;水肿患者注射前以拇指顺血管方向压迫局部组织,使血管暴露,即按常规穿刺,一般都能成功。对血液呈高凝状态或血液黏稠的患者可以连接有肝素盐水的注射器,试穿刺时注射器应保持负压,一旦刺入血管即可有回血,因针头内充满肝素,不易凝血。
9.对四肢末梢循环不良造成的静脉穿刺困难,可通过保暖措施促进血管扩张。
三、血肿
(一)临床表现
血管破损,出现皮下肿胀、疼痛。2~3天后皮肤变青紫。1~2周后血肿开始吸收。
(二)预防及处理规范
1.型号合适、无钩、无弯曲的锐利针头。
2.提高穿刺技术,避免盲目进针。
3.进行操作时动作要轻、稳。
4.要重视拔针后对血管的按压。
5.早期予以冷敷,以减少出血。
6.若血肿过大难以吸收,可常规消毒后,用注射器抽吸不凝血液或切开取血块。
四、静脉炎
(一)临床表现
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,局部组织发红、肿胀、灼热、疼痛,全身有畏寒、发热。
(二)预防及处理规范
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,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,应充分稀释后应用,并防止药液溢出血管外;同时,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,保护静脉,延长其使用时间。一旦发生静脉炎,应立即停止在此处静脉注射、输液,将患肢抬高、制动;局部用50%硫酸镁湿热敷,每日2次,每次30min;或用超短波理疗,每日一次,每次15~20min;中药如意金黄散局部外敷。如合并全身感染症状,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。
五、过敏反应
(一)临床表现
面色苍白,胸闷,心慌,血压下降、脉搏微弱,口唇发绀,意识丧失,大、小便失禁。严重者心跳骤停。
(二)预防及处理规范
1.注射前询问病人的药物过敏史。对本药有不良反应、过敏体质者、首次使用本药者,都要备好急救药物、吸氧装置等。
2.药物配制和注射过程中,要严格按规定操作,首次静脉注射时应放慢速度,对过敏体质者加倍小心,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意识表情、皮肤色泽、温度、血压、呼吸,触摸周围动脉搏动,询问患者有无寒颤、皮肤瘙痒、心悸、胸闷、关节疼痛等不适反应。轻微不适者,可放慢推注速度。不能耐受者,立即暂停注射,但治疗巾、止血带不撤,先接别的液体,保留静脉通道。用注射器抽吸好急救药品,装上吸氧装置。休息半小时后继续缓慢静脉注射,若仍不能耐受,则停止使用此药,观察不适反应消失后方可离开。在推注过程中,发现休克前兆或突然休克,立即停止注药,结扎止血带,不使药物扩散,静脉滴注抗过敏药物,针对症状进行抢救。过敏性休克者,及时就地抢救。
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