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
发布时间:2013-05-09 00:00
分享到:
一、无效吸氧
(一)临床表现
病人自感空气不足、呼吸费力、胸闷、烦躁、不能平卧。查体:呼吸急促,胸闷,缺氧症状无改善,氧分压下降,口唇及指(趾)甲床紫绀、鼻翼煽动等。呼吸频率、节律、深浅度均发生改变。
(二)预防及处理规范
1.检查氧气装置、供氧压力、管道连接是否漏气。
2.吸氧前检查吸氧管的通畅性,将吸氧管放入冷开水内,了解气泡溢出情况。吸氧管要妥善固定,避免脱落、移位。在吸氧过程中随时检查吸氧导管有无堵塞,尤其对使用鼻导管吸氧者,鼻导管容易被分泌物堵塞。
3.遵医嘱或根据病人的病情调节吸氧流量。
4.对气管切开的病人,采用气管套管供给氧气。
5.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,保持气道通畅。分泌物较多的病人,宜取平卧位,头偏向一侧。
6.吸氧过程中,严密观察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,定时监测病人的血氧饱和度。
7.一旦出现无效吸氧,立即查找原因,恢复有效的氧气供给。
二、气道粘膜干燥
(一)临床表现
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,刺激性咳嗽,无痰或痰液黏稠,不易咳出。部分病人有鼻衄或痰中带血。
(二)预防及处理规范
1.及时补充氧气湿化瓶内的湿化液。对有张口呼吸习惯的病人,做好解释工作,争取其配合改用鼻腔呼吸;对病情严重者,可用湿纱布覆盖口腔,定时更换。
2.根据病人缺氧情况调节氧流量,轻度缺氧1~2L/min,中度缺氧2~4L/min,重度缺氧4~6L/min,小儿1~2L/min。吸氧浓度控制在45%以下。
3.加温加湿吸氧装置能防止气道黏膜干燥。
4.对于气道黏膜干燥者,给予超声雾化吸入。
三、氧中毒
(一)临床表现
氧中毒的特点是肺实质改变,如肺泡壁增厚、出血。一般情况下连续吸纯氧6小时后,病人即可有胸骨后灼热感、咳嗽、恶心、呕吐、烦躁不安、面色苍白、胸痛;吸氧24小时后,肺活量可减少;吸纯氧1~4天后可发生进行性呼吸困难。有时可出现视力或精神障碍。
(二)预防与处理规范
1.严格掌握吸氧指征、停氧指征。选择恰当给氧方式。
2.严格控制吸氧浓度,一般吸氧浓度不超过45%。根据氧疗情况,及时调整吸氧流量、浓度和时间,避免长时间高流量吸氧。
3.对氧疗病人做好健康教育,告诫病人吸氧过程中勿自行随意调节氧流量。
4.吸氧过程中,经常做血气分析,动态观察氧疗效果。一旦发现病人出现氧中毒,立即降低吸氧流量,并报告医生,对症处理。
四、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
(一)临床表现
视网膜变性、脱离、继发性白内障、继发性青光眼、斜视、弱视,最后出现不可逆的失明。
(二)预防及处理规范
1.对新生儿,尤其是早产低体重儿勿长时间、高浓度吸氧,吸氧浓度小于40%。
2.对于曾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后出现视力障碍的患儿应定期行眼底检查。
3.已发生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者,应早日行手术治疗。
五、腹胀
(一)临床表现
缺氧症状加重。病人烦躁、腹胀明显,腹壁张力大,呼吸急促表浅,胸式呼吸减弱,口唇青紫,脉搏细速,呈急性表现,严重者危及生命。
(二)预防及处理规范
1.正确掌握鼻导管的使用方法。
2.用鼻塞吸氧法,鼻前庭或面罩吸氧法能有效地避免此并发症的发生。
3.如发生急性腹胀,及时进行胃肠减压和肛管排气。
六、感染
(一)临床表现
病人出现局部或全身感染症状,如畏寒、发热、咳嗽、败血症等。
(二)预防及处理规范
1.每日更换吸氧管、氧气湿化瓶及湿化瓶内湿化液,湿化瓶每日消毒。
2.湿化瓶内液体为灭菌处理的冷开水、蒸馏水。
3.每日口腔护理2次。
4.插管动作宜轻柔,以保护鼻腔黏膜的完整性,避免发生破损。
5.如有感染者,去除引起感染的原因,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。
七、鼻衄
(一)临床表现
鼻腔黏膜干燥、出血,血液自鼻腔流出。
(二)预防及处理规范
1.正确掌握插管技术,插管时动作轻柔。如有阻力,切勿强行插管。必要时改用鼻塞法吸氧或面罩法吸氧。
2.选择质地柔软、粗细合适的吸氧管。
3.长时间吸氧者,防止鼻腔黏膜干燥。拔除鼻导管前,如发现鼻导管与鼻黏膜粘连,应先用湿棉签或液体石蜡湿润,再轻摇鼻导管,等结痂物松脱后才拔管。
4.如发生鼻衄,及时报告医生,进行止血处理。
八、肺组织损伤
(一)临床表现
呛咳、咳嗽、严重者产生气胸。
(二)预防及处理规范
1.在调节氧流量后,供氧管方可与鼻导管连接。
2.原面罩吸氧病人在改用鼻导管吸氧时,要及时将氧流速减低。
九、烧伤
(一)临床表现
根据烧伤严重程度,分为不同的临床表现。I度:达角质层,轻度红、肿、热、痛,感觉过敏,不起水泡,表面干燥。浅Ⅱ度:达真皮层,剧痛,感觉过敏,温度增高,有水泡,基底潮湿,均匀发红,水肿明显。深Ⅱ度:达真皮深层,有附件残留,可有或无水泡,基底湿润苍白,有出血小点,水肿明显,痛觉迟钝,拔毛时痛。Ⅲ度:损伤至皮肤全层,甚或包括皮下组织、肌肉、骨骼,皮革样,蜡白或焦黄,炭化,感觉消失,无水泡,干燥,干后可见栓塞静脉呈树枝状,痂下水肿,拔毛不痛。
(二)预防及处理规范
1.注意安全用氧,严禁烟火。
2.为病人吸氧时要妥善固定吸氧装置,防止氧气外漏。
3.病人吸氧时要着棉质外衣。勿穿着用腈纶材料做的枕巾和衣服,避免由衣服或头发与枕巾摩擦产生静电火花而引起火灾。
4.一旦发生火灾,要保持冷静,及时关闭氧气来源。并用床单保护病人,将火扑灭。
5.如病人烧伤,按烧伤处理。
十、过敏反应
(一)临床表现
呼吸困难加重,病人球结膜充血,皮肤瘙痒。或接触吸氧管的鼻腔肿胀、疼痛。面部粘胶布的皮肤发红、起水泡,甚至皮肤溃疡。
(二)预防及处理规范
1.详细询问病人过敏史,包括药物、用物等。
2.酒精过敏者,湿化液禁用酒精。
3.发生过敏反应者,及时去除过敏原,给予抗过敏及对症治疗。
十一、二氧化碳麻醉
(一)临床表现
神志模糊,嗜睡,脸色潮红,呼吸浅、慢、弱,皮肤湿润,情绪不稳,行为异常。
(二)预防及处理规范
1.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着,应以低流量、低浓度持续给氧为宜。
2.对慢性呼衰病人采用限制性给氧,常用低流量持续鼻导管或鼻塞吸氧。氧浓度24%~33%,氧流量控制在1~3L/min.
3.对病人及家属说明低流量吸氧的特点和重要性。避免病人或家属擅自调大吸氧流量。
4.加强病情观察,将慢性呼衰病人用氧情况列为床旁交班内容。
5.在血气分析动态监测下调整用氧浓度,以不升高PaCO2为原则,一般用氧浓度以24%为宜,若在连续用呼吸兴奋剂时,给氧浓度可适当增大,但不超过29%。
6.一旦发生高浓度吸氧后病情恶化,不能立即停止吸氧,应调整氧流量为1~2L/min后继续给氧,同时应用呼吸兴奋剂。加强呼吸道管理,保持呼吸道通畅,促进二氧化碳排出。
7.经上述处理无效者应建立人工气道进行人工通气。
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